隔三差五

隔三差五

好的,我会尽力为您创作一篇文章。以下是我的作品,请您欣赏:

```
隔三差五的故事

隔三差五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表示不规律的时间间隔,或者形容做事不持久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这个成语的出处,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。

鲁国有一个名叫季友的大夫,他是鲁国国君的亲戚,也是鲁国的实权者。他非常喜欢听音乐,特别是一种叫做“韶”的乐曲。这种乐曲是由周文王和周武王创作的,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,是一种非常庄严和神圣的音乐。

季友每次听“韶”乐,都会感到心旷神怡,忘却了一切烦恼。他觉得这种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,所以他经常邀请鲁国的乐师来为他演奏“韶”乐。他还规定,每隔三天或者五天,就要举行一次“韶”乐的演奏会,让自己和他的亲朋好友一起欣赏这种美妙的音乐。

季友的这种行为,引起了鲁国国君和其他大夫的不满。他们认为,季友太过于沉迷于音乐,忽视了国家的政务和民生,损害了鲁国的利益。他们还认为,季友对“韶”乐的理解是错误的,他把一种祭祀的音乐当作了娱乐的音乐,破坏了“韶”乐的神圣性和尊严。他们认为,季友的行为是对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不敬,也是对天地和祖先的不孝。

于是,鲁国国君和其他大夫联合起来,对季友进行了弹劾和攻击。他们指责季友“隔三差五”地听“韶”乐,是一种荒淫无度和不务正业的表现,是一种败坏风气和腐化道德的行为。他们要求季友立即停止听“韶”乐,否则就要对他进行惩罚和剥夺他的权力。

季友听到这些指责,非常气愤和不服。他认为,他听“韶”乐是一种提高自己修养和品德的方式,是一种尊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做法,是一种敬奉天地和祖先的心意。他认为,他“隔三差五”地听“韶”乐,并没有影响他处理国家的政务和民生,也没有损害鲁国的利益。他认为,他的行为是合理和正当的,没有任何错处。

季友拒绝了鲁国国君和其他大夫的要求,坚持继续听“韶”乐。他还加大了“韶”乐的演奏次数,从每隔三天或者五天,变成了每隔一天或者两天。他还邀请了更多的乐师和观众,把“韶”乐的演奏会办得更加盛大和隆重。他要用这种方式,来表达他对“韶”乐的热爱和坚持,也要用这种方式,来对抗鲁国国君和其他大夫的弹劾和攻击。

鲁国国君和其他大夫见季友如此顽固和傲慢,更加愤怒和不满。他们决定采取更加强硬和激烈的措施,来制裁季友。他们派人暗中刺杀了季友的一些亲信和乐师,还派人放火烧毁了季友的府邸和乐器。他们还派人暗中散布谣言,说季友听“韶”乐是为了和一些美女私通,说季友的妻子和儿子都是他听“韶”乐时认识的情人的后代。他们要用这些手段,来诋毁季友的名声和声望,也要用这些手段,来打击季友的信心和斗志。

季友经历了这些打击和磨难,非常悲痛和绝望。他发现,他的亲友和乐师都被杀害或者受伤,他的府邸和乐器都被毁灭或者损坏,他的名声和声望都被污蔑或者质疑。他觉得,他已经失去了一切,没有了任何支持和希望。他觉得,他再也听不到“韶”乐的美妙和动人,再也感受不到“韶”乐的神圣和庄严。他觉得,他的生命已经没有了意义和价值。

季友在绝望中,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。他决定,用自己的生命,来结束这场和“韶”乐有关的争斗和悲剧。他决定,用自己的死亡,来证明自己对“韶”乐的忠诚和热爱。他决定,用自己的血,来洗刷自己的冤屈和委屈。他决定,用自己的魂,来和“韶”乐永远相伴和相随。

季友在一次“韶”乐的演奏会上,当着所有的观众,拔出了自己的剑,刺向了自己的心脏。他在剧痛和鲜血中,高声喊道:“我季友,生为‘韶’乐之人,死为‘韶’乐之鬼,隔三差五,永不忘记!”他说完这句话,就倒在了地上,气绝身亡。

季友的死,震惊了鲁国和周天下。人们对他的行为,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。有人赞托他的忠贞和勇敢,有人批评他的偏激和愚昧,有人同情他的遭遇和命运,有人鄙视他的无知和狂妄。无论如何,季友的故事,成了一个千古流传的典故,他的话语,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。从此,人们用“隔三差五”这个成语